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,是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(626年7月2日)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(今陕西省西安市)大内皇宫的北宫门——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兵变。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,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,直到唐朝建立。唐高祖李渊即位后,身为嫡长子的李建成顺理成章成为太子,常驻宫内处理事务,为文官集团代表。李世民为秦王,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,战场功劳最大。大哥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弟弟李世民,心有忌惮,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,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。同时李世民及...
玄武门之变
玄武门之变,是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(626年7月2日)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(今陕西省西安市)大内皇宫的北宫门——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兵变。
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,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,直到唐朝建立。唐高祖李渊即位后,身为嫡长子的李建成顺理成章成为太子,常驻宫内处理事务,为文官集团代表。李世民为秦王,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,战场功劳最大。大哥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弟弟李世民,心有忌惮,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,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。同时李世民及身边将佐们亦不服太子,两派持续明争暗斗。经过长期的斗争,在李渊的偏袒下,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,控制了局面,为了挽回局面,最终弟弟李世民搏命一击,在玄武门发动兵变,射杀了自己的大哥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,然后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的皇太子,并继承皇位,是为唐太宗,年号贞观。
玄武门之变中,被射杀的大唐开国太子李建成,死时年仅38岁。
这个事件在历史教科书上有,我们都知道。
李建成死后的故事,知道的人就很少了。
本文从一块出土的墓志铭说起。
横空出世的两块墓志
2008年,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西北的杨村附近,一处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,有工人意外挖出了一大一小两块石板,这名工人看到石板上有文字,很像文物,于是起了私心,悄悄地据为己有。后来他找到了混迹西安的一位文物贩子,意图兜售石板。
这位文物贩子姓刘,他是东北吉林人,年轻时考入兰州大学考古历史系,据说经验丰富,十分擅长鉴定墓志级别。文物贩子刘某在看到石板上的文字后,吃惊的发现,这两块石板竟然是唐朝开国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妃子郑观音的墓志。刘某激动不已,仅仅花费数千元,当场买下这两块墓志。刘某得到李建成墓志的消息后来在当地古玩圈里秘密传开,很多来自洛阳的喜欢收藏墓志铭的收藏家纷纷找他,向他表达购买意愿,但刘某不为所动,一直没有交易这两块墓志。四年之后,刘某及其团伙因为倒卖另一块非法墓志的拓片而东窗事发。
2012年8月,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得到当地文玩界里流传的消息,在一份学术杂志上,有人发表了一篇论文,说西安出土了一块唐朝时期的朝鲜将军墓志,因为这个墓志里提到了“日本”两个字,比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日本提法早了8年。论文中还附上了这位将军的墓志拓片。西安市公安局立刻展开对这块墓志拓片的调查,得知这块墓志拓片是从西安一个文物贩子手里买到的。巧合的是,这个人正是前面提到的刘某。据悉,刘某售卖非法得到的墓志后,售价是参照墓志尺寸大小,按照厘米数进行定价,尺寸越大,定价越高。而对于历史名人的墓志定价,则依照名气大小而定。事后警方得知,已被卖往外地的墓志,刘某售价最高曾达到三十多万元一块。
很快,刘某和他的团伙被西安警方抓获。
在收缴他所藏匿的文物时,唐代开国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妃子郑观音的墓志被发现。几经辗转,2013年入藏西安博物院,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和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。
两块反差极大的墓志
▲李建成墓志盖,“大唐故息王墓志之铭”拓片。
李建成墓志,志盖为盝顶形,顶边长40厘米,斜边长11厘米,底边长52厘米,高11厘米,四侧无纹饰。
▲太子李建成的墓志铭,寥寥55个字,左侧还有空白。
相比其它历史名人那样的数百、上千字的墓志铭,李建成的墓志铭简单到夸张,仅有五十五个隶书字:“大唐故息隐王墓志 王讳建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 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 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。”墓志里只记载了李建成生卒年月、下葬时间、名字、谥号等基本信息,其它有关于李建成的生平、功绩和历史评价完全没有写。其中的谥号“隐”字被发现有涂改痕迹,经鉴定,这个涂改痕迹并非发生在墓志出土后,而是发生在安葬时。经过研究残留的痕迹,学者推测,涂改前的谥号为“灵”字,“灵”字有不勤、昏庸之意。李建成的谥号最终被改为“隐”,寓意“不显尸国”、“隐佛不成”,贬低之意十足。
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在大唐武德九年(626年)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之变后,李世民“诏除建成、元吉属籍”,将他们从皇族族谱中剔除出去,作庶民看待,但到了贞观二年(公元628年),又“追封建成为息王,谥曰隐,以礼改葬”,最终于贞观十六年(642年)恢复其太子名号,“诏复隐王曰隐太子”。
后周宰相王溥著的《唐会要》对此事也有记载:“贞观二年正月,有司奏谥息王为戾,上令改谥议。杜淹奏改为灵,又不许,乃谥曰隐。”
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做了大唐帝国的皇帝后,在给已死的大哥李建成重新安排谥号的时候,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,有人提议上谥号“戾”,犯上作乱之意。李世民让重新再议一个,杜淹提议上谥号“灵”,不勤昏庸之意。李世民也不同意,最终改成了“隐”,有哀怜之意。因为对李建成的定性,直接关系到李世民获取皇位的合法性,无论过褒还是过贬都不合适。这一改,只能说明史书记载并不是事实,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篡改史书来美化自己的形象。太子李建成生平并非平庸之辈,他对唐朝建立有过贡献。等他死了,弟弟李世民试图用一个“隐”字抹去大哥的全部功绩。
▲西安博物院中珍藏的李建成墓志,国家一级文物。
▲太子李建成与妃子郑观音墓志实物比对。
▲与李建成墓志一同出土的妃子郑观音墓志志盖,上书: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。
▲与李建成墓志一同出土的妃子郑观音墓志志文内容。
▲李建成妃子郑观音墓志内容(局部)。
与丈夫李建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他的妃子郑观音墓志尺寸比他自己的更大。郑观音的墓志长宽分别为71厘米,更重要的是,上面有足足1185个字的长篇铭文,详细记录了她的一生。李建成墓志仅仅刻着55个字,这个数字连他的妃子郑观音的零头都不如。
一个天,一个地。
郑观音的身世
史书上有关于李建成妃子郑观音的信息,记载十分稀少。她本人这块墓志铭填补了历史的空白,让我们知道了这位历经玄武门之变的一代太子妃的命运。
在古代封建社会,没有科举以前,门阀望族的影响力很大,门第出身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。在隋唐时期,有著名的“五姓七望族”,他们分别是陇西李氏、 赵郡李氏、博陵崔氏、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。陇西李氏,即是后来开创大唐三百年基业的李唐皇族。而崔氏则在唐代出了29位宰相,可见门阀望族政治影响力之大。
郑观音的来历不平凡,她是河南荥阳人,属于荥阳郑氏。荥阳郑氏为北魏、北齐、隋朝的“五姓七望族”之一,其父为隋朝括州刺史郑继伯,与佛教高僧深有交往,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,因此才给女儿起名郑观音。也正是因为荥阳郑氏是北朝望族,才有资格与李唐皇室进行联姻。
郑观音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(599年),李建成出生于开皇九年(589年),李建成比郑观音大十岁。隋炀帝大业十年(614年),李建成与郑观音成婚,那一年,李建成26岁,郑观音16岁。
二人婚后第十二年,大唐武德九年(626年)农历六月初四,玄武门之变发生,大唐开国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李世民射杀,年仅38岁。除了李建成,三弟李元吉也一同被杀。那一年的郑观音是28岁。
李建成死了,他的儿子们也悉数被斩草除根。
考虑到郑观音是来自荥阳郑氏这个“五姓七望族”之一,为获取名门望族的支持,胜利后的李世民选择网开一面,放过了李建成的妃子郑观音,没有加害于这位嫂子。
太子李建成的妃子郑观音,带着五个女儿搬到了长乐门内,开始了漫长的寡居生活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样的日子竟然持续了整整五十余年。
郑观音墓志铭清楚记载:“上元三年正月卅日,薨于长乐门内,春秋七十八。”也就是说,郑观音逝世于大唐上元三年农历正月三十,即公元676年,逝世那一年,郑观音78岁,居住在长乐门内。长乐门是唐代长安城南面的三门之一,在正门承天门以东,由此推测,太子李建成死后,郑观音被允许一直常住在城中,褪去奢华,过着谨小慎微的日子,寡居长达50余年。郑观音逝世那一年,唐太宗李世民已去世27年,在位的是李世民的儿子、郑观音的侄子唐高宗李治。李治下令厚葬这位来自名门望族的伯母,当年七月七日将她葬在大唐开国太子、大伯父李建成隐陵的旁边,位于其东。相隔半个世纪,郑观音与李建成在地下重新“团聚”。
墓志铭中详细地说明了郑观音墓的方位:“南分御肃、东望杜陵。”御肃,是一条古代河川,在今西安城的正南方,汉唐时期非常有名,西汉的汉武帝曾在此起离宫别馆,往来游观,止宿其中,故曰御宿,如今叫王曲川。杜陵,是西汉的汉宣帝刘询的帝陵,所在地今称杜陵原。杜陵原与高阳原东西相望,郑观音入葬地点与李建成墓志记载相符合。
唐朝官方的评价
郑观音不仅获准平安终老,她的墓志铭中甚至将她比作东汉的马皇后和邓太后。马皇后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的皇后,邓太后是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的皇后,这两位都是千古传诵的贤后,能将郑观音与这两位历史名人相提并论,唐高宗李治无疑是给予了这位伯母超高的评价。但这恰恰反衬出她的丈夫却是一个被唐朝官方极力否定的人物。郑观音墓志铭上的文字,以另一种方式,反证了李建成被黑化的历史。
大哥李建成纵然战场功劳没有弟弟李世民大,但他是嫡长子,又没有重大过错,日后继承皇位理所应当。嫡长子继承制,这是古代封建社会的法统规则,不遵照这个规则,所有儿子一齐来争权,国家就会陷入混乱。弟弟李世民战场功劳再大,也只是一位藩王,却敢杀害太子大哥,逼迫父皇,李世民之举乃是谋逆,罪大恶极。这是封建社会的正统看法。正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得位不正,所以到了武则天时期,在民间已有对李世民不利的风评流传。
1900年,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了一件残缺的敦煌文本《唐太宗入冥记》,学者推测,应为武则天时期的一种话本作品。该文本充满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讽刺之意,内容很长且有残损,大意是:有活人崔子玉在地府阎王处判事,李世民魂魄被拉来审判,阎王责问玄武门之事,唐太宗汗如雨下,后来唐太宗用金钱和官位贿赂判官崔子玉,崔子玉才设法替唐太宗续命10年脱责,蒙混过关。
纵然唐太宗李世民被后世誉为千古名君,名垂青史,但他心中始终有隐痛,玄武门之变是他一生的污点。李世民和他的儿子李治,相继选择善待李建成妃子郑观音,一方面考虑到郑观音来自名门望族的出身,另一方面不知是否有为太子李建成做补偿的意味?
往事越千年。
2008年,一块仅有55个字的墓志、一块连普通臣子都比不了的墓志、一块完全不符合大唐太子身份的珍贵墓志现世,成为见证玄武门之变的唯一实物。再加一块写满1185个字的太子妃墓志,将大唐开国太子李建成与妃子郑观音的故事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。